
2024年主要作物害虫抗药性情况及科学用药指南
1.棉花害虫
1.1棉铃虫
监测点:江苏等4省(自治区)4县(市、区)
抗药性表现:
长江流域棉区对高效氯氟氰菊酯表现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6.5-27倍)
对氯虫苯甲酰胺、辛硫磷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4.4-7.5倍、4.0-5.8倍)
对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均敏感
新疆棉区种群对多种药剂均敏感
与2023年相比,长江流域棉区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上升。
治理对策:
发生初期优先使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
发生高峰期轮换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多杀霉素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
1.2棉蚜
监测点:新疆自治区11县(市、区)
抗药性表现:
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均表现为高水平抗性(>10000倍、>4500倍、>340倍)
对丁硫克百威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31-293倍)
对氟啶虫胺腈表现为低至高水平抗性(5.6-265倍)
对啶虫脒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13-73倍)
对双丙环虫酯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2.5-5.9倍)
与2023年相比,首次监测到对氟啶虫胺腈产生高水平抗性的种群。
治理对策:
暂停使用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丁硫克百威等药剂
轮换使用双丙环虫酯、氟啶虫酰胺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
每季棉花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
2.蔬菜害虫
2.1豆大蓟马
监测点:海南等4省(自治区)14县(市、区)
抗药性表现:
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水平抗性(69%监测种群)
对啶虫脒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22-212倍)
对多杀霉素表现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0.5-352倍)
对虫螨腈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1.1-25倍)
治理对策:
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啶虫脒等药剂
中等水平抗性地区严格控制相应农药使用次数
优先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农药
轮换使用虫螨腈、多杀霉素等药剂
2.2西花蓟马
监测点:北京等6省(自治区、直辖市)10县(市、区)
抗药性表现:
对乙基多杀菌素表现为高水平抗性(>160倍)
对虫螨腈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21-1168倍)
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42-126倍)
对多杀霉素表现为低至高水平抗性(6.1-548倍)
对噻虫嗪、溴虫氟苯双酰胺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
治理对策:
高水平抗性地区暂停使用乙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
轮换使用噻虫嗪、多杀霉素、溴虫氟苯双酰胺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
每季蔬菜每种药剂限用1次
2.3小菜蛾
监测点:北京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12县(市、区)
抗药性表现:
对氯虫苯甲酰胺以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为主(13-1179倍)
对高效氯氟氰菊酯表现为低至高水平抗性(9.3-392倍)
对虫螨腈、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均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
与2023年相比,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虫螨腈、茚虫威的抗药倍数上升。
治理对策:
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
优先选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
在低龄幼虫期轮换使用虫螨腈、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
每季蔬菜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
2.4甜菜夜蛾
监测点:上海等4省(直辖市)4县(市、区)
抗药性表现:
对茚虫威表现为高水平抗性(111-743倍)
对氯虫苯甲酰胺以高水平抗性为主(>140倍)
对甲氧虫酰肼以中等水平抗性为主(33-94倍)
对多杀霉素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1.9-5.8倍)
与2023年相比,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的抗性倍数上升。
治理对策:
高水平抗性地区暂停使用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
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
在低龄幼虫期轮换使用多杀霉素、虱螨脲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
每季蔬菜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
2.5烟粉虱
监测点:北京等11省(自治区、直辖市)12县(市、区)
抗药性表现:
烟粉虱卵对螺虫乙酯表现为高水平抗性(>107倍)
对溴氰虫酰胺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51-754倍)
上海奉贤、海南崖州、山西运城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229倍)
成虫对噻虫啉、氟吡呋喃酮以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为主(28-198倍、11-104倍)
海南三亚种群对噻虫啉为高水平抗性
新疆喀什种群对两者均为高水平抗性
对噻虫嗪以低至中等水平抗性为主(5.1-44倍)
对阿维菌素敏感
治理对策:
高水平抗性地区暂停使用螺虫乙酯、溴氰虫酰胺等药剂
优先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农药
轮换使用双丙环虫酯、阿维菌素、噻虫嗪、氟吡呋喃酮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
每季蔬菜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
3.粮食作物害虫
3.1水稻害虫
3.1.1褐飞虱
监测点:上海等11省(自治区、直辖市)25县(市、区)
抗药性表现:
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吡蚜酮均表现为高水平抗性(>2000倍、>460倍、>500倍、>180倍)
对呋虫胺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35-356倍)
对烯啶虫胺、毒死蜱表现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
对三氟苯嘧啶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
与2023年相比,褐飞虱对吡蚜酮、氟啶虫胺腈、毒死蜱的抗性倍数上升。
治理对策:
各稻区继续暂停使用吡虫啉、噻嗪酮等药剂
严格限制呋虫胺使用次数(每季水稻不超过1次)
不建议单独使用吡蚜酮单剂,应与烯啶虫胺等速效性药剂混配使用
交替轮换使用三氟苯嘧啶、氟啶虫胺腈等药剂
3.1.2稻纵卷叶螟
监测点:江苏等8省(自治区)14县(市、区)
抗药性表现:
对氯虫苯甲酰胺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78-186倍)
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均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
对茚虫威、多杀霉素表现为敏感
与2023年相比,稻纵卷叶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上升。
治理对策:
交替轮换使用茚虫威、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
建议在华南稻区暂停使用氯虫苯甲酰胺
3.1.3二化螟
监测点:浙江等9省25县(市、区)
抗药性表现:
浙江、安徽等7省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均表现为高水平抗性(160-1698倍)
江西环鄱阳湖地区及浙江省种群对阿维菌素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14-360倍)
浙江、江西、湖南省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
湖南、江西省种群对茚虫威表现为低水平抗性
与2023年相比,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的高水平抗性区域扩展至广东等华南稻区。
治理对策:
高抗地区应暂停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
中抗及以下地区限制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等药剂使用次数(每季不超过1次)
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药剂
推广带药移栽等早期防控技术
3.2玉米害虫
3.2.1草地贪夜蛾
监测点:河北等16省(自治区、直辖市)30县(市、区)
抗药性表现:
对氯虫苯甲酰胺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0.2-54倍)
对虱螨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3.6-13倍)
对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四氯虫酰胺均表现为敏感
与2023年相比,草地贪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上升。
治理对策:
发生初期优先使用性诱剂和生物农药
发生高峰期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
每季玉米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
3.3小麦麦蚜
3.3.1麦长管蚜
监测点:江苏等15省(自治区、直辖市)21县(市、区)
抗药性表现:
对氟啶虫胺腈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31-128倍)
河南洛阳、湖北襄阳、四川成都、陕西兴平种群为高水平抗性(>105倍)
对抗蚜威表现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1.1-1667倍)
北京、河北、山西等8省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1667倍)
对吡虫啉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67倍)
对啶虫脒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1.9-18倍)
对高效氯氰菊酯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3.1-98倍)
除云南昆明种群为敏感外,其余种群均有抗性
与2023年相比,麦长管蚜对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上升。
3.3.2禾谷缢管蚜
监测点:江苏等10省(自治区、直辖市)17县(市、区)
抗药性表现:
对氟啶虫胺腈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12-181倍)
湖北襄阳、山西运城种群为高水平抗性(>156倍)
对吡虫啉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25-840倍)
湖北襄阳、河北邢台等8地种群为高水平抗性(>167倍)
对高效氯氰菊酯以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为主(10-125倍)
浙江杭州种群为高水平抗性(125倍)
对抗蚜威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1.4-6.6倍)
对啶虫脒敏感
与2023年相比,禾谷缢管蚜对氟啶虫胺腈、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上升。
治理对策:
已产生中、高水平抗性的地区:
小麦拌种时应严格限制使用吡虫啉
轮换使用噻虫胺、辛硫磷等药剂
茎叶喷雾防治麦蚜时:
采取"分区施药、轮换用药"策略
轮换使用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氟啶虫酰胺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